头部左侧文字
头部右侧文字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书籍推荐 > 正文

伤痕文学书籍内页推荐(伤痕文学介绍)

作者:admin日期:2023-11-08 15:55:08浏览:8分类:书籍推荐

什么是伤痕文学?代表作有哪些?

1、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。十年文革期间,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。

2、》、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为代表的农村“伤痕文学”等。 卢新华 伤痕一词在学术界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,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《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》一文。

3、伤痕文学是文革结束后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,通过对文革时代的叙述描写,揭示人们心灵的伤痕,由文革造成的伤痕,得名于卢新华《伤痕》,代表作有刘心武的《班主任》,用孩子的非正常心理及行为来揭示文革给孩子们心灵带来的伤痕。

4、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。

5、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“伤痕文学”作品,是北京作家刘心武的《班主任》。20世纪80年代,评论界认为作品的主要价值,是反映了“文革”时期青少年受到伤害的心理变化过程。

求伤痕文学(1979-1981年)作品中的任何一部的故事简介和评论

“伤痕文学”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“暴露文学”“写阴暗面”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。围绕《伤痕》等作品,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。文艺与意识形态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。

年在上海《文汇报》发表短篇小说《伤痕》让卢新华从此进入中国文学史。那时的卢新华24岁,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,成为以一篇作品入史的作家又一人。他以这篇小说开启中国当代“伤痕文学”写作潮流。

图为卢新华最早登于《文汇报》小说《伤痕》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“伤痕文学”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《人民文学》1977年第11期的《班主任》。

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刘心武的

1、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刘心武的如下: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是《班主任》。《班主任》是刘心武创作的短篇小说,发表于1977年《人民文学》第11期上,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。

2、刘心武、卢新华和冯骥才。刘心武、卢新华和冯骥才三位作家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时期的作品代表了伤痕文学的特点和风格,刘心武的作品《班主任》,卢新华的作品《伤痕》,冯骥才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。

3、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《班主任》开端,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,继承与发扬了“五· 四”优秀传统,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。

大墙文学和伤痕文学的作品

从维熙的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等。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。它得名于卢新华以“文革”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《伤痕》。

从维熙(1933年4月-2019年10月29日),河北玉田人,中国当代作家,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、总编辑。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《远去的白帆》《风泪眼》,长篇小说《北国草》《走向混沌》等。

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,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《神圣的使命》。伤痕小说的基本特点 创作方法:回归现实主义。

宗璞的《我是谁》。冯骥才的《啊》。1从维熙的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。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。它得名于卢新华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《伤痕》。

宗璞的《我是谁》,冯骥才的《啊》,从维熙的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等。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。它得名于卢新华以“文革”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《伤痕》。

“伤痕文学”中还有一类作品,它们以讴歌革命战士坚持斗争、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为主题;从维熙的被人称为“大墙文学”,取材于监狱生活的系列作品,是这部分小说的代表。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是从维熙的代表作。